#行人地獄 #城市規劃 #交通教育
這趟福岡自由行,在懷孕期間就和另一半約定好要相約去日本,疫情至今,距離上次出國已經是三年前,這趟旅行的心境和過去不盡相同。為人母後感受到日本對親子的友善,我認為「觀光」跟「親子」息息相關,讓觀光客感受日本城市滿滿的「人性化服務」,這是第一次觀察日本把細節做到如此極致。
我相信「親子」這詞在台灣不陌生,不管是餐廳、飯店都會掛上親子,因為提供遊樂設施或小孩餐食或小孩住宿備品等,但這些對我來說還不夠。這趟福岡行想專門分享本篇,我所觀察到日本的細節,也是他們的日常。
人行道
與人行道環環相扣的就是交通,連走進非觀光區感受也極度強烈。在台灣走斑馬路遇到有車要轉彎,台灣人大部分會停下來等車過再走,在日本則是車子主動停,等人走完才會開車。題外話,我們從機場到到博多市區搭乘巴士,每當司機煞車和啟動時也會告知乘客留意腳步,對於提滿行李的旅客,是相當貼心的服務。日本人行道路面寬敞,即使在鄉下也會有人行道,日本街道也有變電箱,但一樣有走道空間,人行道不會有交通違停、店面擺攤阻礙走道的跡象。人行道路面也設有完善導盲磚,讓所有在這城市生活的「人」都能得到相同的生活品質。
公共廁所
不知道為人父母的你有沒有這個經驗,小小孩在外大號,父母手忙腳亂找不到尿布台呢?我就遇到了!附近沒有百貨,速食餐廳也沒有尿布台,問了附近的母嬰用品店也沒有,這個真的叫人崩潰。在台灣帶小小孩出門,會先抓小孩下一餐吃奶的時間,再決定要前往哪裡,又或者儘量選擇有百貨公司,可能才有舒適的育嬰室,有時候也不期待有育嬰室,有尿布台就要偷笑了。這次日本去了神社、百貨、地下街、地鐵站,小型火車站,即使沒有育嬰室,也都會有尿布台,廁所間大部分也有提供小孩座椅,讓媽媽可以解放雙手如廁。
還發現日本和澳洲廁所都是統一廁紙,並將廁紙丟入馬桶,台灣現在因為排水堵塞問題,讓現在有兩種丟與不丟的疑問,這些都是很混淆的改善。日本的廁所很乾淨,他們提供可沖式廁紙,即使沒有免治的廁所也很乾淨,我還發現有些廁所間會提供放鞋子的地方,我想應該是提供便利更衣吧
平交道
這是本趟旅行最印象深刻,前往下一個景點沿途經過平交道,此時沒有火車經過,但看到所有車子在經過平交道前都踩煞車,停下來左右看,不是只有第一台車,是每一台車都停下來,讓我當下雞皮疙瘩。這讓我想到兩個畫面,曾在澳洲遇到路面交通號誌壞了,下班時間十字路口車水馬龍,雙向車道相敬如賓,主車子走得差不多會停下來讓另一道車過;另一個是在台灣某地區也是下班時間,此路口沒有交通號誌,我不是主車道但車多到我完全過不去,直到主道有一台車停下來讓我們過去,一看竟然是外國人,這件事讓我難以忘懷。在台灣,想單純走在人行道是一件困難事,即使行駛在主車道也會迎向逆向車⋯
旅行是去觀察別人習以為常的生活,身為台灣人真心希望自己國家可以更好,改善不再只是口號或是選舉政策。台灣雖然因應少子化提供許多育嬰假、育嬰津貼,但其實城市規劃和交通安全,這些事都跟國家大事一樣重要,期許不要百年,活著還能見證到一切改變就好。